第111章 会飞的纸鹤

商狄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逍遥中文网 www.xyezw.net,最快更新红楼读书郎最新章节!

    第111章  会飞的纸鹤

    书院停课后,陈恒就在家中坚持读书温习。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书不可一日不读,文章不可一日不做。

    天底下的事,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只要想真正做成,都如逆水行舟。

    只要心思稍稍松懈,才前进的三步便会被水流推到后头去。

    早上的功课做完,陈恒吃过午饭就回到自己房间,拿出薛蝌特意送来的消息。

    报铺的直宾,现在都在扬州府各处奔走,薛家算是城内为数不多消息灵通的人。

    不过薛蝌送来的消息,记录的很是杂乱。

    陈恒做事喜欢讲究条理,刚巧家里有信达这个帮手在。就将自己的要求跟对方一说,让他帮着把东西分类摆放。

    城内的情况、城外的灾民、省外的消息,按照这个明确的地点分类,陈信达只做上几次,就得心应手起来。

    有他在,陈恒便将注意力放在消息上。第一个要看的消息,自然是最要紧的灾民。

    如今城外已经聚集了几万灾民,这些人都是最近从京师、山东、安徽各处陆陆续续赶来。

    扬州府衙的处置很是迅速妥当,在对城内管制物价之时,韦应宏又派了六科的小吏出城维持秩序。可涉及几万人的安置问题,光靠扬州府衙的人怎么够。

    一日三餐,还有粥铺暂时顶着。现在腊月将近,几万人以及后续可能增加的人,他们过冬的衣物跟住所,要怎么安排才是最大的难题。

    韦应宏本可以学一些州府,关好城门目送流民过境。为官一方嘛,只要守好治下百姓的民生,朝廷也挑不出个错处来。

    可他偏偏又不愿置灾民不顾,这就十分考验扬州府百官的统筹调度能力。

    衣服、被褥等物还能靠城内的大户捐赠,住所就只能靠匠人们抓紧打造。

    “城西的贡院,城内的酒楼、客栈都已经人满为患。城内、外常有盗窃、斗殴之人,听说有不少人故意这样干,好让自己被抓进城中大牢。”

    薛蝌这行字写的特别潦草,陈恒能透过他的字,看出好友书写时的担忧。

    秩序!

    陈恒的脑中闪过这个词。

    他的视野较之古人终究要开阔一些,看问题也喜欢将自己的视角先放在局外人去旁观,再沉浸其中寻找解决之道。

    总有些人喜欢鼓吹古人的智慧要高今人一等。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历史是螺旋上升的曲线。

    若真是怎么学都比不上,那这片土地上的后人,又谈何去追星逐月。

    学识和哲学上的问题,是无法把制度、组织力、见识等等都囊括其中。

    而后者,才是陈恒这类人最大的依仗。

    陈恒略作思索,提笔在纸上写着扬州的三个优势:其一是:政通人和。

    作为扬州知府,韦应宏有救灾的意愿,他又在扬州府扎根多年,官场上下都能贯彻他的意志,这点无疑最是要紧。

    其二就是扬州城的地利,坐拥长、淮两条淡水河,加之境内水路密布,下通金陵、苏州、杭州等地,不论是调度运粮,还是转运灾民都绰绰有余。

    第三,扬州城里的百万人,作为运河上的巨城。只要发挥好扬州人的力量,莫说是城外的这批灾民,人数再多上一番,又有何难。

    占据如此天时地利人和,陈恒觉得扬州城的气氛大可不必如此紧张、沉闷。

    当务之急,是让灾民相信扬州府,有能力也有意愿照顾他们。而不是如其他州府那般,你推我,我推你,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更要让扬州人相信,城外的灾民不过区区数万人。平日里不用半个月,途径往来扬州的商旅都要比这个数量多。

    要治灾民,先治扬州人。要安抚流民的心,只有安抚好数百万的扬州人,不安的人心跟荒唐的流言自然不攻自破。

    将思路写在纸上,陈恒微微收笔,又拿起扬州府如今的救灾举措详细翻阅。不论是在城外设置粥铺,还是搭建民房都挑不出错处。

    几万人的吃喝拉撒,为官许久的韦应宏自然比陈恒处理起来更得心应手。就连后世常常褒贬古人的卫生问题,也被韦应宏做出细致安排。

    前朝大明的文武百官在这上面吃过大亏,大雍朝的官员不可能不知道。如此安排,城外的灾民还时有斗殴滋事,无非就是对住在城里的灾民不服。

    大家都是来逃难的,看见先到的人能在城里安稳度日,自己却在城外吹着飒飒寒风,心里难免不平衡。

    又加上逃难的人,身上多少带着防身的家伙。

    身怀利器,人如仇寇。又有焦躁的情绪,在其中传播作祟。

    这样的情况下,让小吏们带几百名官兵过去看管,肯定是事倍功半,而且会越忙越乱。

    陈恒侧头仔细想想,上辈子他上过的新闻传播课里,是如何教导他引导公众的情绪、视线来着的?

    往事的记忆虽然有些模糊,可两世的苦学,让积累隐藏的知识在脑海里逐渐浮现。借着这个机会,陈恒慢慢的将其融会贯通。不禁感慨起来:曾经学过的每一本书,都不会辜负付出的时间。

    就在陈恒奋笔疾书时,一旁收拾好纸张的信达,见到砚台的墨水不够,赶忙悄声添上一二。

    他看不懂陈恒写的什么,可瞧着二哥严肃的神色,也知道对方是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

    …………

    林如海已经有三天没回家了,最近几日他都跟韦应宏吃住在公堂。受限于各州府之间的消息传递,他们目前跟山东等地的正式沟通,多数要通过京师的朝廷来转达。

    一来二去,难免耽误时间。他们若是早半个月知道会有这么多灾民,如今府衙也不会这么被动。

    如今扬州府衙缺的是人,光靠六科的官吏远远不够。城里大大小小能用的官员,都已经给韦应宏抓的差不多。

    “再过五日,还有三万人要来扬州。”韦应宏十分头疼的放下文书,他最近都没睡上一个好觉,抬起手手搓搓脸,他又振奋起精神道,“要不跟苏州、金陵那边借些人来?”

    “金陵恐怕不行。”林如海摇摇头,金陵的府尹是太上皇的老人。如今朝中两党斗争激烈,他们不寻自己的错处就好了,怎么可能来帮忙。

    林如海略作思索,道:“给丁臣写封信看看吧。”

    丁臣是苏州知府解玉的字,他在科场上虽是林如海、韦应宏的晚辈,可三人年岁却相差不大。当年在京师时,私交就相当不错。

    “党争误国。”韦应宏只能咬牙怒骂一句,“好,我来给丁臣写信。”

    两人正说着话,讨论下一步的事宜。外头突然有人禀报,乐仪书院山长来访。见是裴师亲至,两人立马起身相迎。

    多日不见,裴怀贞的神色倒是比两个学生好上太多。刚一碰面,他就乐呵呵的开玩笑,“现在知道治国难了吧。”

    “裴师……”韦应宏尴尬一笑,裴怀贞担任首辅时,就碰上一次类似的天灾。他当时高中状元不久,还处在观政时期,私下最喜欢对政务发表意见。

    裴怀贞当时就很头疼这个话多的学生,常让林如海去提点转告对方,先好好看好好学,以后有的是你发挥本事的地方。

    “老师可愿出山?”林如海替好友接过话来,他对裴怀贞突然造访很是期待。

    裴怀贞对方是治国的能臣,两名学生自然希望他能给自己指点迷津。

    “我都这个年纪了,还能帮伱们做什么。”裴怀贞摆摆手,他一个已经致仕的大学士,要是还频频冒头,既影响两个学生的官声,也可能引起政敌的攻讦。他把话题一转,“你们现在缺的无非是能用之人。”

    韦应宏跟林如海赶忙点头。

    “救灾,又不一定要用官吏。”裴怀贞对两个学生眨眨眼,拄着拐杖问,“扬州城里读书习字的人,少吗?”

    “你是说书院里那批学生?”韦应宏迟疑一下,这些学子真的可以用吗?

    “让他们跑腿传话,再做些杂事总是够的。”裴怀贞说着自己的想法,“你们其他人各安其职,各谋其事。才能一步步处理好手头的杂事,学会放权,本就是你们入中枢后要学的道理。”

    林如海眼睛一亮,要真如此,那扬州城里能用的人到是多了去。唯一要顾及的,就是事后御史台会不会参一本有违朝廷规矩。

    当他把自己的担忧说出口,韦应宏也没做多想,直接拍板道:“怕这怕那的办不成事,要告就让他们告吧。真要怪罪下来,一应罪名都有我担着。”

    韦应宏作为扬州知府,真要出什么事,第一个论罪的肯定是他。林如海见他已经拿出决断,也只补上一句,“我与你一起。”

    两人的交情不必多言,韦应宏对着林如海点点头。

    …………

    <a href="http://www.biqizw.com" target="_blank">www.biqizw.com</a> 比奇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