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两笔糊涂账

商狄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逍遥中文网 www.xyezw.net,最快更新红楼读书郎最新章节!

    第320章  两笔糊涂账

    八月的松江,倒有一件不算大的小事,需要陈恒百忙中抽空出来参加。

    城中海事堂的学员们,终于迎来首批离开的海员。

    此学堂是初创不久,一群草台班子也不太懂,合格的海员要培养多久。

    陈恒倒是有心再留这些小娃一、两年,多加培养。

    关键山西的乡亲们等不住啊!真等不住了。

    再等下去,生意都要让闽地、浙地老乡抢光了。

    浙闽两地自古多渔民,这些人从小生活在海边,稍加教导就是合格的海员。

    又有家中足以信服的长辈出面作保,强大的宗族血缘关系将一个个年轻人拉出家门,跟着闽地的海商一同踏上汪洋大海的征程。

    山西老乡跟他们一比,先天就是吃亏,局面实在过于被动。

    以张尚德为首的晋商,已经不止一次提出,想要提前收纳一批船员,加快晋商在南洋的开拓。

    提早放学生出海有好有坏,考虑到晋商愿意承担学堂接下来的五年费用,陈恒立马代替州府同意此事。

    能引入民间的商贾,加入到学堂的发展事务中。只要这个头开好,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商贾,跟着进入到浪潮。

    所谓的‘毕业典礼’,倒没有陈恒这个创办人多发挥的地方。此学堂的老师、夫子自然能处理好各项事情。

    陈恒只在中途露过一次面,简单说上几句。其它时间,他都在陪张尚德的小孙子张伯范闲聊。

    后者现在是城中晋商钱庄的东家,本就是日常繁忙之人。今日特意赶来见陈恒,自然是心里有苦,要跟大人好好诉说。

    原本晋商是不准备大力投资学堂,奈何闽地老乡拉着浙地商贾一起来捣乱,他们知道晋商手中急缺海员,可他们两家不缺啊!!

    这批海员一出来,又没定好只准你们晋商过来聘用差使。那我们哄抬下工钱,也没人能说个不是,对吧。

    陈大人,你贵为本地知州,为人处世可不能偏袒晋商哦。

    闽地老乡风风火火闹上一场,才是晋商愿意花大力气,承办此处学堂的根本原因。

    陈恒听着张东家的苦水,亦是暗笑不已。

    他是乐于看到这种竞争的,甚至期盼着浙地、闽地的商贾早早出来打擂台。

    后两家要是能在松江,或是自家故乡兴办学堂。那才真正是好上加好,形成大势所趋。

    第一批走出去的学员有近五十之多,这些人原本都是府中失孤孩子。

    他们之间的年岁差异很大,可并不妨碍他们畅想着自己的未来。

    陈恒的目光在众人身上越过,又落在最后面一群刚刚入学的新人当中。

    这些生员的来历就复杂了,多是松江、苏州、余杭等地的贫苦人家出生。

    听说松江有处培养海员的学堂,包吃包住还包教书识字。这才让家中的孩子过来学个手艺,以减轻家中的负担。

    陈恒早看过名单,知道其中还有一位是从北地慕名而来。

    这位学生年岁有些大,本是北地商船上的帮闲。来了松江几次,听说学堂招人不计较年岁。才自己做主,想要投进来学些本事。

    时至今日,海运仍是人类最便利的运输工具。不止是沿海百姓,可以冒险下南洋。

    南北的交互,也不再局限陆上的车马。只要乘客胆子大,肯花上一些银子。从青泥洼坐船出发,不出十日,就能抵达松江府。

    海上的风险固然大,可随之而来的待遇也是丰厚的很。虽说好男不离乡,可也有财帛动人心的说法呀。

    这世上,真对钱财不感兴趣的人,又有几个呢?

    继两宋、前明的下南洋之后,陈恒希望这间学堂,能走出更多的学员。将大雍人的足迹,彻底推向五湖四海上。

    结束完海学堂的小事,陈恒就带着张伯范、以及浙地、闽地的几个代表走入府衙。

    他们最近也碰上一件麻烦事。

    “大人,海师的筹备刻不容缓啊。”张伯范在半道上,就开始跟陈恒商议此事。

    闽地来的商会代表,难得跟晋商站在同一阵线。立马帮腔道:“今年夏季,我们已经有两艘商船,遭到海盗掠夺。

    他们更是扬言,往后大雍过往的船只,必须满百抽五。大人,这些人哪是在抽我们的钱,是打您的脸,是打朝廷的脸面啊!”

    陈恒内心听的想笑,可脸上还是沉痛道:“我知道你们很急,可此事实在急不得。纵然本官能说上一些话,光我一人上书陛下,也是形单影只,难以引起重视。”

    大家谁不知道海师的重要,可是钱呢?钱从哪里来!!

    都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哪怕自己肯为此事起头,也得有人在旁敲边鼓,引起朝廷首辅的重视呀。

    见到陈恒松了口风,浙地代表才被陈知州请入座,就迫不及待道:“此事绝不让陈大人一人冒险!我来之前,本行会首亦跟户部左侍郎赵大人通过气。只要陈大人肯起个头,他们必然上书跟从。”

    “我们也是一样。”闽人亦是表态。

    这两地从两宋开始,就是科举大省。历朝历代为官者,不知几凡。

    若有浙、闽两地的乡党引为助力,大事可成也。

    陈恒却不忙着说话,而是看向一旁的张伯范。

    站在对方身后的张尚德和晋人,也是必须拉拢的政治资源。

    要么一起下水,要么都在岸上看着。

    张少东家,伱自己选吧!

    见陈大人看向自己,张伯范早就跟族中长辈通过气。他马上说道:“王叔、夏伯的意思,亦是我们晋商的想法。”

    凡事先有利益,后有规矩。如今大家都在海运上捞钱,自然盼着海路能畅通无阻。

    平日里玩归玩、闹归闹,可上书朝廷兴办海师,是涉及整个海运的集体大事。

    其中牵扯的利益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众人之所以会找到陈恒,也是想借一借陈恒在李贽心中的影响力。

    这位陈大人在事务上的远见和老练,早已得到官家数次认可。

    陈恒又是大雍海运的牵头人,由他出面促成此事,说服力自然更胜旁人许多。

    两方人都清楚彼此的算盘,陈恒也不会计较对方的小心思。

    朝堂的政局上,没有不可用之人。真有此类人,那对方就要想想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位卑言轻。

    “本官已知晓诸位来意。”合着两利的好事,陈恒自然不会推脱,主动拍板道,“等下月初,我就向陛下上呈公文。”

    预留出来的时间,也是方便各家回去统筹安排。

    要么不做,要做就毕其功于一役。再说大雍不是没有水师,只是如今的规模。

    莫说跟海盗抗争,就是出个海都费劲。扩军、兴办的大方向一旦敲定,随之而来的就是庞大的开支。

    也就是这些年,沿海各省的财政在迅速发展,陈恒才觉得时机已到。不过要想万无一失,陈恒还是先给众人打起预防针。

    “第一批筹备的军费,怕是需要诸位慷慨解囊。万事开头难,熬过这一关。其后的路,朝廷自然不会半途而废。”

    陈恒话已经说到很明白,想要李贽做出决定。最好各家先掏钱,垫上一部分开支。

    让陛下见到能花小钱办大事。等到海师人员就位,形成新的利益集团。

    这些人自发的会维护起手中的权力,跟朝廷索要军饷、打打嘴仗。

    人的天性,就是如此。不必去计较是好是坏,万物总是在螺旋中前进。

    张伯范跟其他几位代表对视一眼,亦清楚此事逃不过去。

    没办法,是把钱交给海盗,还是交给朝廷。哪一方更安全更保险,众人心中都有本明帐。

    不过一旦牵扯到钱两,少不了要有利益交换。

    还是闽、浙两地的人,吃过几回螃蟹,更清楚里面的险恶门道。

    他们先后出声道:“这事利国利民,我们自然责无旁贷。钱嘛,我们几家想办法挤挤,还是可以拿出一些。”

    “只是这海师的军户名额,可否让出一些给我们?大人,我们绝无过多插手朝政的意思。就想着往后万一出事,有个自家人在。我们碰上海盗,说话也硬气些。”

    这就是封建官场的弊端,比起相信地方官的大公无私。大家还是更愿意相信自己的乡党,能在危难时拉扯自己一把。

    这里面的门道,不能因为有利自己就说其好,别人拿来用就批评它是糟粕。

    陈恒知道这是必要的交换,也没学什么片叶不沾身的自保心态。只含糊道:“本官会跟陛下言明此事,其中裁夺,还是交由陛下圣心决断。”

    这话的意思,就是陈恒自己不反对,能不能通过还要看上头的意思。

    在座之人都是明眼人,知道陈恒的言外之意。若是继续追问,那就不礼貌了。

    况且有了陈恒这个表态,这三人都觉得此事大有可为。

    这位陈大人,还不清楚自己朝中的风评。他们都有自己的乡党入朝为官,却是很清楚陈恒的份量和能耐。

    几人又陪着本府知州聊上几句,才带着好消息兴高采烈回去。

    <div  class="contentadv">        他们前脚刚走,信达后脚就走入堂内。信达来得匆忙,却带来一个陈恒等候已久的好消息。

    “大人,关于民夫的抚恤,府中已经核算清楚。”

    太好啦!陈恒喜到拍桌,直接起身接过信达手中之物。

    …………

    …………

    临到午后出门,坐在马车内的陈恒,还在研究信达送来的文书。

    这事,真是一笔糊涂账。

    当时跟着陈恒守山寨的徭役民夫,是没有军籍的。大雍自有相关的法度,对应这些人的阵亡。各项抚恤和待遇,一定是不如战死的军户份额。

    陈恒为此曾多次上书,想替百姓们多讨要些抚恤标准。毕竟朝廷花的是钱,人家丢的可是命。

    总不能因为别人不在军籍,就不按军户的抚恤来算吧。大家如今能太太平平吃饭,都是这些人奋勇坚守的功劳。

    许是陈恒的据理力争,弄得李贽都烦了。

    七月末,由户部、兵部一同下发公函,督促各州府自行处理清风山寨中阵亡民夫的抚恤问题。

    朝廷也有朝廷的难处,要都按军户的份额算。回头阵亡的军户亲人闹起来,厚此薄彼之下,这笔账是算你陈持行头上?还是算朝廷头上?

    两方人都有自己的立场,陈恒对拿到这个结果,已经很满意。

    早在乌獴山,他就让当时的各县主簿,统计好名单。这段时间,指使府内文吏全心操办此事。

    总算是赶在八月结束前,拿出一份三方都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