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三章 丑奴儿·京城飞雪前

念笯娇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逍遥中文网 www.xyezw.net,最快更新明星天王最新章节!

    全民公益话题,《一个都不能少》的票房真的起来了,势不可挡。

    票房从第一天开始,就基本没降下来过。

    第一周就拿下三千多万票房,成本已经可以收回来。

    这可是文艺片啊,不是商业大片。

    业内感叹,不少导演拍文艺片,根本不是冲着票房,而是冲着拿奖的。

    有的文艺片在国内都不能上映,仅拿去国外参加电影节。

    这叫镀金,丰富资历。

    《一个都不能少》也不例外,苏曈就是奔着奖项去的。

    沉浮于世,哪能超然。

    一旦超然,就隐居山林去吧,世人容不下你。

    《一个都不能少》上映第二周结束,票房已经猛增到近两亿。

    麻痹呀,很多导演欲哭无泪,拍文艺片收不回成本的一摞摞,比商业大片打水漂的概率要多出好几倍。

    几十万制作成本,几百万宣传费,还有半个月下画,就拿到近两亿票房,没天理,大秦啥时候有这样的文艺片了?

    有些导演或不喜欢文艺片的人,也去影院看。

    这一看,再也不说话。

    电影的内容和质量,无可挑剔。

    尤其是以导演的角度去揣摩,这部电影的导演是第一次拍文艺片的吗?

    简直就是大师级的导演,大导演已经不能形容。

    唯有从演戏方便,才有挑剔的地方。

    但那又是最真实的一面,生活的真实和银幕上怎能一样?

    明星上镜还要先化妆呢。

    很多明星不化妆,粉丝都认不出来。

    作协那些老家伙们,这次真的很欣慰,苏曈没钻到钱眼里。

    《一个都不能少》是他交出的一份答卷,老家伙们很满意。

    不过,也就在这一年,有位作协老家伙生命走到了终点,再也走不下去。

    “小宋。”赵老弥留之际,宋校长带苏曈来见他。

    苏曈和赵老素昧平生,没见过面,甚至都没说过话。

    但苏曈一直有听宋校长说这位老人家。

    赵老是最初同意苏曈进国家作协的那几人之一。

    “小……小曈?”看到宋校长身边的那个清秀年轻人,赵老眼神一下亮起来。

    他一直关注苏曈,自然看过苏曈的相片或电视节目啥的,能认出苏曈来。

    “赵老。”苏曈摘下棒球帽,神情带着敬畏。

    敬这位老人,畏大自然法则。

    每一个走到大限的生命,都值得敬畏。

    赵老生平还有两大憾事,其中之一就是见见苏曈。

    苏曈入作协,却从来没去跟除了宋校长之外的作协老人们见过面。

    所以,宋校长这次把苏曈带来。

    苏曈再忙,也不能拒绝一个生命。

    对他来说,这就是一个生命的全部,成全一个生命。

    这个生命已经没多少时间。

    “好好好。”赵老浑浊的眼睛里透露着亮光,来了精气神,说话都利索起来。

    “赵老,我知道你平时喜欢好文章,我给你送来一篇。”苏曈说道,带着轻松的表情,他尽量不让气氛悲伤,沉重。

    赵老没有悲伤,带着笑,苏曈又怎么能不尽量随他老人家。

    “好,扶……扶我起来。”赵老让儿孙把他扶起来,他要靠床头上。

    苏曈连忙上前去,一起帮忙把赵老扶起来。

    “我第一次研墨书画,送赵老一首词。”苏曈把赵老扶起来后,到房间里的书桌前。

    房间里有笔墨,其实没那么古风,毛笔和墨水都是现成的,很现代,并不需要磨墨,只是苏曈说得有些文绉绉而已。

    宋校长有些诧异,她还不知道苏曈会写毛笔字。

    老人修身养性,喜欢练字,赵老房间里别的不多,就字画多。

    有的是他自己的,有的是别人的。

    苏曈展开白纸,这种纸张很珍贵,是赵老的儿孙找出来的。

    非一般情况下,不会用这种纸张来写字。

    平时赵老练字都是那种普普通通的白纸,不花什么钱。

    念奴娇之名,赵老的后人不说如雷贯耳也差不多。

    毕竟是书香门第,耳濡目染,都或多或少喜欢舞文弄墨。

    舞文弄墨之人,就没几个不知道念奴娇。

    或许他们不知道苏曈是谁,但肯定知道念奴娇。

    那可是一个阻断万古的奇才,几乎点到哪,哪里就是永恒,后人想超越,不知道要几千年,甚至社会发展到什么地步,还会不会有超越的诗词文章出现,还未可知。

    念奴娇题字,赵老的后人很看重。

    苏曈也不管这纸张贵不贵重,其实他也不认识,不知道这纸张跟普通白纸有多大区别。

    他只觉得纸质较不一般,别的看不出来。

    几个人围在书桌前,苏曈提笔。

    “丑奴儿·京城飞雪前”

    八个气势十足的大字出现在纸上。

    “丑奴儿”是一个词牌名,大家都是文人,一看就知道。

    “京城飞雪前”就是词名了,指出当下的地点和季节。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苏曈笔下一个个字跃然纸上。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看到这,宋校长心中一震,她感触最深。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笔落,苏曈收身。

    这是个秋末的季节。

    一旁的赵老后人连忙拿着小扇子,一个字一个字扇着,他们想让字干得快点,好让赵老看。

    这首词,道出无数文人的心声,甚至每个人少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苏曈写的这首词,原名为《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但博山是一个地方的山名,为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经常路过的地方。

    宋校长眼神复杂,不同的人,看一首诗,会产生出不同的感受。

    她仿佛又看到苏曈心中的苦闷。

    前段时间文艺片电影产生不少对他不好的话题,因为他的现在的身份和地位跟以前不一样了,观众对他要求更苛刻。

    这首词,说的是他自己,也是大家,

    “我看看。”赵老等不及了,挣扎着要看。

    后人们看字迹干得差不多了,几个人连忙抬起字画,走到赵老床前,竖起来让他老人家看。

    “丑奴儿·京城飞雪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赵老看着看着,眼中湿润。(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