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始于一场骂战

商狄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逍遥中文网 www.xyezw.net,最快更新红楼读书郎最新章节!

    第161章  始于一场骂战

    匹练坊里主事的官吏姓赵,林如海因为他之前跟流民们打过交道。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又把他调到这里,主理坊内的事务。

    陈恒来找他商讨甄家母女的事情时,赵主簿虽然有些意外,不过答应的很爽快,甚至还表示会给封氏安排些轻松的活干。

    两人之前在城外的合作很是默契,赵主簿借此在知府大人心中留下能吏的形象。回过头来,也乐意卖陈恒一份面子。左右就是个顺水人情,全当谢过陈恒之前的举动。

    陈恒默默承了赵主簿的情,陪他又聊过一阵,才带着信达在匹练坊游玩起来。这是他第一次来秋浦街,对于匹练坊的各处还新鲜好奇的很。

    匹练坊的主体,是一条长百米的街道,有近十二米的宽度。整齐的商铺沿着街道两侧延伸开来,其中有不少已经开门营业,门口围着不少赶来看热闹的人。

    在这些店铺的背后,是成群密集的民宅,这些多是女绣工的住所。

    陈恒没进去看过,不知道里面的全貌。只从外面看,房屋的间隙有些挤。房屋的大小,可以透过木窗的位置估算,看起来也不大。

    不过作为暂居之所,已经足够的很。府衙那边能费这个力气,已经实为不易。

    更里面的位置,是三座围绕桑林分布的工坊。城西的土地因为靠近江北的五湖流域,地质十分适合种植桑叶。

    目前这片林子里的桑树,都是从外头买来。另有一大部分才栽种的幼苗,是府衙自己安排人种植起来。只是等它们长大,还需要些时日。

    陈恒游览完这几处,又回到热闹的主街上。这两日来秋浦街的人很多,除了看热闹的扬州人外,从苏、杭、湖等地赶来的商旅也不在少数。

    其中还有几个操着粤音的商贾,他们虽然没有以后见人喊‘靓仔’的习惯,可官话里带着的浓重乡音,还是叫陈恒听的亲切不已。

    他脸皮厚,直接站在路边,跟这些粤商攀谈起来。知道他们是从广州府赶来,陈恒的心情更是激动。

    此时的大雍朝,还没有设立类似广州十三行的机构。不过从粤商的口中得知,每年春秋两季,来到广州买货的西洋人已经不在少数。

    “竟然还有红毛番跟不列颠人吗?”

    红毛番是明朝对荷兰人的叫法,大雍人也习惯用此称呼,这点陈恒是知道的。

    突然听到外界的消息,他恨不得请这几个广州老大哥,去街头茶铺里喝上几杯茶。

    “可不是。”一个姓何的老大哥谈性最浓,他婉拒了陈恒的邀请,又觉得这小子有趣,有意给陈恒开开眼界,就继续说道。

    “听说十几年前,他们在海上又打了一架。也不知道是谁赢了,反正来到广州的人,都说是自己国家赢了。”

    大概是觉得说起来好玩,何大哥当着陈恒的面就笑起来,“他们好像是在什么特塞的地方打的?”何大哥看向自己的同伴,求证起来,“是叫这个地儿不?”

    “谁关心这个啊。”这位同伴摇摇头,他的注意力都在街上开业的商铺内,“又不是跟我们大雍朝打。只要不妨碍我们赚钱,打出脑浆子都不关我们的事情。”

    特塞?特塞?应该是特塞尔海战吧。陈恒上辈子的历史成绩很不错,知道这个地方是英荷第三次海战的关键地方。他只是记不清是一六六几年,还是一六七几年。

    陈恒还想继续打听,结果几个广州商人已经要去忙事。他们要去赵主簿那边,办理以后采买东西的凭证。之前等候的人太多,现在才轮到他们。

    见对方有要事在身,陈恒也不好多留客,只好带着信达继续闲逛。主街上人潮涌动,虽是热闹的很,可再没值得赘述的事情。

    陈恒赶回家后,给了封氏一张赵主簿写的条子。自己稍作收拾,就拎着书箱去到薛家。四个好友凑在一起,又是学过半日功课。才在晌午休息时,聊起林妹妹的新作。

    说的倒不是黛玉写的话本,而是那篇发在报纸上的文章。江元白在文社里就常做点评审核的事情,对林妹妹的文章评价倒是不错。

    “遣词造句既能浅白易懂,又兼顾了优美文风。咱们这位潇湘君子,也是不得了啊。难怪你直接用元和的名义,给她摇旗呐喊。”

    钱大有最爱这种简单易懂的文章,他觉得世间的文章之物,若是都能如此,他读起来也不会那么累了。当即补充道:“要是以后的文章都这样写,不知道要造福天下多少读书人。”

    干净正经的报纸上,少了之乎者也的加持,又有标点符号作为区分,更能清楚表达作者的本意。纵然是街头没读过四书五经的人,只要识得几个字,也能认识到每篇文章的好处。

    陈恒微微一笑,他的态度已经写在报纸上,当着好友的面,自然不用多费唇舌。

    薛蝌倒是有些担忧,“就怕会惹来些非议。”他的妹妹跟林黛玉,常在文社中点评士子的文章。

    以前她们专心当个评客,纵然言辞锋利些,别人也奈何她们不得。可现在亲自下场,那就有了供人评头论足的地方,也不知道是好是坏。

    陈恒也考虑过这个问题,直接道:“不碍事,既然她想写,总要经历这个关卡。人活一世,哪有不被人说的,我们在旁看着点就是。”

    薛蝌一想,也是这个道理。人言固然可畏,要是因此止步不前,那不免更让人惋惜。他非是什么庸俗之辈,也不觉得女人出来写文章,就是什么伤天害理之事。

    “对外,还需对她的身份做好遮掩。”

    见薛蝌这样说,钱大有几人也是点头。这两者孰轻孰重,他们还是能分得清。

    …………

    …………

    薛蝌的担心,不无道理。

    署名潇湘子的文章,随着景安日报在城内发售后。当天就有不少学子躁动起来,他们在这人手上可是吃过不少苦头。

    眼见有反客为主机会,吃过亏的人都连夜动笔,准备让这个潇湘子,好好见识下世道的狠辣。

    二月的债,还的快。

    报铺才过了一夜,就收到十数篇的投稿,内容多是从各个角度批评潇湘子的文章。对此陈恒跟薛蝌,都没有利用自己的身份,将他们直接剔除的打算。

    只坐看报铺的文人,挑出数篇合适的文章刊登发售。他们景安日报不收,城中又不是没有别家的报铺,没必要把白得的热度送给别人。

    眼见别人已经动手,林黛玉又不在扬州,陈恒这方自然开始反击。率先下场的是江元白,他最喜这种热闹,直接拿着自己文社的化名‘江流儿’,发了几篇反驳的文章。

    可架不住对方人数众多,能人辈出。火力不足的江元白,很快抵挡不住。钱大有见此,也是火速加入战局。

    这两人,最近天天被陈恒耳提面命,在文章上的功力有所长进。刚巧有了这个试手的机会,陈恒也十分鼓励他们出去较量。

    甚至本来不愿参战的薛蝌,也被陈恒怂恿着加入。学而用之,不把文章拿出去给人比一比,怎么能发现自己的短处。

    骂战一直持续着,争论的地方逐渐分成三个。讨论最多的是林黛玉的文章是否合乎规矩。对水姨的生平,关注的人倒不多。

    有人觉得天下的文章,都该按照八股文的框架来写。有人觉得此文,毕竟不是拿来应考,学一学话本的浅白,也无不可之处。

    这批人目前分为两派,前者自诩文人正派,论战时常拿圣贤典故压人。后者稍稍吃亏,混在其中的多是像钱大有这样,为之乎者也头疼的书生。

    应试之作要讲规矩不假,他们也认了。怎么在报纸上写个赚稿费的文章,也得按照规矩来。这些人也是早有不忿,吵起来自然凶得很。

    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从标点符号跟着《蜀山群侠传》问世以来,在城内就多有争论。

    反正在报纸上,大家用的都是化名。关上门,谁还知道谁啊。大家吵得都很起劲,也给扬州百姓带来不少乐子。

    老百姓不在乎谁对谁错,他们只是觉得有热闹看,买报纸的积极性也给带起来。一连几期,景安日报都在城内卖到脱销。

    <div  class="contentadv">        不过时间一久,还是文辞浅白易懂的一方,更能让老百姓读懂自己的意思,逐渐占据这场论战的上风。

    月末,这场骂战终于引起城内有心人的注意。李卞作为扬州学政,平日就是要跟读书人打交道。

    他们家来到扬州后,也随大流订了送报上门的活。这在扬州城里,已经形成风气。哪个有地位的人家,不订上一、二份报纸,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聊天。

    李卞将这场骂战从头看到尾,心中也是痒痒的很。他原先看不上报纸这个糙东西,觉得里面的内容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远不如朝廷的邸报重要。

    可看着一个个不知深浅的化名,在报纸上高谈阔论。李卞才意识到报纸的好处,这种自己动动笔,就能让城内老百姓看到的舒爽,实在叫人着迷的很。

    他想了半日,给自己取了卞庄的名头。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文章,就让家丁带到报铺处。结果谁能想到,李卞的文章被报铺压后了。

    倒不是他写的不好,只是骂战持续到现在,想要刊登文章的人实在太多。大家可劲的想着插队的法子,最后无外乎是使钱插队。

    李卞的文章固然好,可架不住前头的人肯砸钱啊。报铺也要营生,最新一期虽没发售,可内容版面都已经定好。

    上面的恩公都是自费交钱进来的,谁也挤不掉。是故,只能苦一苦李卞的‘绝世好文’了。

    这就惹恼了李卞,他年少得志,心气本就高。更不愿花这个掉价的钱,沦落到跟学子一般比较。他直接让家丁去报铺处报出自己名号,这才临时插队,强势登上报纸。

    江元白这方的人,一见连扬州学政亲自下场,也有些傻眼。他们没想到,会惹出这么个大人物来。这吵架的风头,一下子就到了对家去。

    <a href="http://www.biqizw.com" target="_blank">www.biqizw.com</a> 比奇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