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大狱

商狄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逍遥中文网 www.xyezw.net,最快更新红楼读书郎最新章节!

    第314章  大狱

    对于茅大庆的出现,陈恒的反应并不像守将那般惊慌。经历过清风寨洗礼的陈恒,远比一般人更能看穿部队的底细。

    茅大庆的部下,乍看之下有两、三千之多。可大多数人连件像样的盔甲都没有,更缺少攻城的利器———火炮等物。只靠着对方手头的刀枪棍棒,想要砸开重兵把守的建南关,无疑是痴人说梦。

    正是看穿对方的底细,陈恒才更奇怪对方为何会来此。带着这样的部下,茅大庆又缺少名留青史的智谋、勇武,是什么样的底气支撑他率部来犯呢?

    陈恒想不明白茅大庆的缘由,只因他不清楚对方最近的际遇。

    清风寨的草寇,从一开始就以家仇、家恨的名义聚集。这些人虽来自天南地北,可相似的出身和际遇,才是造就他们人心齐、难剿灭的根本原因。

    暗地里虽少不了水溶的资助和通风报信。可水溶和大当家都没想到一个问题,清风寨得以发展壮大,他们预设的敌人和目标,正是像冯紫英、卫若兰一类的豪门世家。

    从一开始,这两者之间,就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初期大当家还能依靠往日威信,以带着大家重造朗朗乾坤的理由,来说服弟兄们接受招安、共处。

    等到茅大庆等人,在军中越发感受到冯紫英、卫若兰为首的排挤、蔑视,矛盾便在暗中急速加剧。

    水溶和史鼎正是因为看穿这点,才会选择分兵两处。既能围点打援,也能趁机消耗一波流寇的人数。毕竟比起闹意见的流寇,冯紫英、卫若兰能带来的政治助力明显更大。

    其中涉及的取舍和政治妥协,都是为了重新整合,做到军中上下一心,哪怕只是明面上的和气。

    水溶和史鼎的盘算是好的,可他们没料到辛素昭来的这么快,打的这么狠。

    仗着手头都是能骑善射的边关老卒,辛素昭充分发挥部队的机动性。想打就打,想走就走。偶尔半夜来射几只火箭,也能引起一些骚乱。

    连日的受挫,以及战事上的不力,迟迟未能赶来汇合的冯胖子,都在加剧矛盾的爆发。眼见水溶始终无意拿世家开刀,只会做些和稀泥的举动。

    再想想当年落草为寇、呼啸山林的快乐自在,倍感失望而心生去意的茅大庆,当即联系了几个往日要好的弟兄。

    数人一拍即合,原是想着自己脱身,重寻一方天地。

    也不知哪个倒霉催的走漏消息,等到翌日茅大庆要走时,已经有数百人暗暗表态,想要跟着他一起离开。

    这些都是清风寨的老弟兄,往日都是一个大锅里吃饭,一个铺上睡觉。真叫茅大庆弃之不顾,如何可能。

    茅大庆是个性情中人,若没有这份性情,他也不会放着上好的军中前程不顾。

    可如此多的人要走,万一被发现,势必会被水溶和大当家不容。

    茅大庆想了个法子,他要等一个机会。

    没过几天,这个机会就他等到了。

    辛素昭再次率部袭营,又一次被水溶留下断后的茅大庆,终于选择彻底分道扬镳。

    追击的辛素昭,并没有为难这一小波脱队的叛军。也许是看不上这点蚊子肉,辛素昭至始至终都咬在水溶大军的身后。

    侥幸脱困的茅大庆,在平安州走上半日,发现又有不少兄弟闻讯赶来汇合。

    眼看跟着自己的人马越来越多,茅大庆没办法,只好选择先带人回清风寨暂时落脚。

    可等他们回到乌獴山,看到已经被陈恒付之一炬,化作灰烬的山寨。

    再回头看看自己身后的弟兄,茅大庆亦是深深感觉到无力。

    连视之为归宿的清风寨都化作泡影,天下还有何处可以安身呢?

    茅大庆站在空旷的山道上,默默思考着。

    眼下能供给他们的选择不多,是带着一帮兄弟继续东躲西藏,还是独身一人,落个自在清净。

    茅大庆其实很想选择后者,可看着对自己寄予希望的弟兄们,他又很难说出让大家各奔东西的丧气话。

    因盛名广受兄弟信任的茅大庆,最终也为盛名所累。

    一个人是光脚,几千人光着脚,那就不是光脚了。

    …………

    …………

    “那你为什么不去占山为王?”

    城门下,陈恒看着自缚双臂,下马走进来的茅大庆如此问道。

    “人贵有自知之明。”茅大庆垂着头,他的模样,哪有昔日大闹甄家的不可一世。

    “我连字都不识一个,又怎么能带着他们搏个生路出来。到最后不过是一样的结果!”

    也不知道到底经历了什么,在陈恒的视线里,茅大庆万念俱灰道,“反正不论我怎么做、做什么。在他们眼里,都是一个种地的泥腿子。”

    茅大庆口中的他们是谁?陈恒也有些猜测,只是不知道猜的对不对。

    说完这话,茅大庆发出莫名的轻笑:“若是拉着弟兄们占山一方,驱使他们为我一人抛家舍命,我跟那些人又有什么区别。”

    许是自知自己死期将至,茅大庆当着周围戒备的守兵,对着陈恒露出几分凄苦的惨笑,“他们都说你是好官,陈大人你读书多,我且问伱一句,天下真有我们这等下民安居乐业之地吗?”

    对于这位主动投诚,想用自己一条命换取弟兄安危的男人。

    陈恒由衷的生出几分敬意,能为常人所不能为,怎么不是当世大丈夫呢?

    “有的。”陈恒认真的说道,“书上所描述的天下大同,从来不是一个虚构的传闻。它是人心所向,将来必然会实现,只是早晚的问题。”

    听着陈恒如此笃定的语气,茅大庆沉默片刻,突然昂首大笑。

    笑着笑着,竟有两行泪从脸庞滑落。

    良久后,茅大庆才对着陈恒唏嘘道:“要真有下辈子,也让我投个好胎。尝一尝世家子的日子,是什么滋味吧。”

    这话听着,实在叫人心酸。陈恒想不到足以宽慰的话,只好坐视守兵上来,将茅大庆缉拿下去。

    随之而来的,是数千准备投诚的流寇。不知道茅大庆是如何说服他们,这伙人垂头丧气的走进来时,都小心翼翼看过一眼陈恒。

    他们在看陈恒,陈恒其实也在打量他们。

    茅大庆想要替他们求条活路,可朝廷自有法度在。摆在陈恒的难题,是如何替这些人争取一条活路。

    一旁的守将还在替陈恒开心,嘴上不无羡慕道:“恭喜大人,有了这份功劳,他日青云直上,指日可待。”

    陈恒什么反应都没有,只站在城楼的坡道旁,看着茅大庆远去的背影。

    …………

    …………

    十日后,到了十一月的最后一天。陈恒终于收到黛玉的回信,信中所写的字迹,都是为夫君平安无事的喜悦。

    都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朝的诗句,拿到今日还能适用。不得不让陈恒感慨一句,历史的惊人相似性。

    在建南关发闲的日子里,能有这样一份家书在,足以慰藉陈恒寂寥的内心。黛玉的温言片语,更加勾起陈恒对家的想念。

    赶在十二月来临前,陈恒躲在建南关里,准备给朝廷写一封公函,想要提前带民夫们离开。最近赶来支援的府兵、州部别驾甚多,陈恒能发挥的作用实在有限。

    与其在此地白白耗时间,还不如早点带民夫们回家,也能赶在新年来临前团圆。陈恒原本是这样想的,却被突然的访客打乱计划。

    “殿下,你怎么会在此?”陈恒对着李俊发出惊呼。

    <div  class="contentadv">        后者刚刚被护卫引进来,见到陈恒老神在在的坐在堂内,当下道:“父王放心不下你,就跟皇爷爷请命,让我来看看你。”

    没想到千里之外的太子,此时此刻竟还惦记着自己。陈恒说不感动,那肯定是假的。毕竟对方派来的人选,是自己的长子李俊。

    谁知这李俊也不是空手来的,他才见到陈恒,连茶都顾不上喝,就开始传递李贽的口谕,示意陈恒马上入京面圣。

    怎么偏偏赶在这个时候?陈恒心里泛起嘀咕。可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没法抗旨,只好收拾行囊,跟着李俊一同上路。

    与他一道同行的还有柳湘莲、贾宝玉等人。

    宝玉啊宝玉,终于可以回家了。

    …………

    …………

    十二月初七,陈恒重新回到阔别一年之久的京师。人刚在渡口处下了船,林家派来接人的马车,已经在此等候多时。